朱奕龙: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银帝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每一个身份,每一声称呼的背后,对朱奕龙来说,都有荣誉、都有责任,都有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动力和沉甸甸的使命感。然而,最让他动情、最牵动他内心的却是慈善。
第七届中华慈善奖的颁奖典礼刚刚过去不久,获得这个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意味着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往往比其他方面的获奖更让人感到自豪、欣慰,甚至是幸福。这种感觉,朱奕龙已经是第二次体会——七年前,第一届中华慈善奖颁奖典礼,朱奕龙就手捧金杯站在台上。两获中华慈善奖,有些朋友笑称,朱奕龙是“获奖专业户”,但朱奕龙却笑着解释,“专业”也好,“副业”也罢,慈善一定会伴随他一生。
恰逢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成立20周年庆典,本报开设爱心人物风采展示特别报道,几次请求采访朱奕龙,都被他婉拒。后来,在记者“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朱奕龙才对自己的慈善情缘婉婉道来。
奶奶的那句话我牢记一生,做人要做个好人,好人会有好报
朱奕龙曾说过,他帮助过的孩子们叫一声“朱叔叔”,他坚强的心瞬间就会融化。这种心灵深处的柔软,起始于他的幼年。
浙江省青田县,位于浙南山区,那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被誉为“石雕之乡”、“名人之乡”和“华侨之乡”。传统文化的积淀、侨乡人特有的坚韧和包容、无数名人志士智慧的积淀,让这方水土的人更加注重仁义、道德、友善。朱奕龙就生长在这里。
由于祖父、外祖父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特殊年代,特殊背景,儿时朱奕龙的家庭,充满了困难和孤独。“我自幼和奶奶一起生活,生活非常贫困,但奶奶的心态却非常的乐观,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做人要做个好人,好人会有好报’。”在奶奶的教育下,幼年开始,朱奕龙就知道,要与人为善,不要忘本。“那时候,就算一粒米掉在地上,奶奶都不让我踩到,认为那是罪过。”
上世纪90年代,长大后的朱奕龙出国发展,在西班牙,他偶然听到当地人的一个信条:人生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逾越,死亡和慈善。“我当时深受触动,奶奶是农村老太太,她说不出这样的话,但是这与她想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
后来,朱奕龙的事业逐日发展壮大,特别是1996年回国后,生长在东南部的他毅然转身,将眼光投向西部,将公司总部设在偏居西北的宁夏,快速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银帝集团。事业红红火火,朱奕龙做起慈善来更是乐此不疲。
培养一个大学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
“假如我当初没有坚持读书,今天可能就是山沟里的一个农夫,不会有今天的事业,更不会有力量帮助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朱奕龙来说,深有体会。对捐资助学的事情尽心尽力,还来源于他的一次调研。1996年,刚刚在宁夏投资兴业的朱奕龙就开始为当地的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一次,他去考察位于西海固地区的泾源县,一所小学校的状况让他“目瞪口呆”。
“大家都知道,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宣布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雨水稀少、极端贫困。虽然我去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场还是让我震惊!”朱奕龙眼前的那所小学,所谓的校舍就是一间茅草房,所谓的课桌就是两块大石头上搭一个石板。由于缺水,课桌前的孩子们常年不能洗澡,满身乌黑,只有两只眼睛是亮的、会转的。“我非常痛心,在我们国家,居然有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帮助这个地方脱贫,最长远的打算就是让这些孩子有知识。那次开始,我就不停地捐建‘侨爱心小学’。”
也是那时起,他知道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也知道了有这样一位热心的“朱叔叔”。
记者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获悉,截至目前,朱奕龙已经捐建过76所“侨爱心小学”,这些小学遍布宁夏、山东、江西、陕西、黑龙江等省区市。十余年来,这些学校已经不知培养了多少孩子。此外,十余年来,朱奕龙还为上千名贫困大学生交过四年的学费。
但是这些数字,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真地不知道有多少,有的是学校联系我的,有的是其他爱心人士介绍给我的,也有孩子们自己找到我的。只要是真实的信息,我就尽可能提供帮助。”朱奕龙心里想得很简单,一个孩子能够顺利上大学,至少毕业后可以供家中弟弟、妹妹读书,这样一个家庭就改变了。而一个家庭的成功教育,也必然会影响到邻里街坊,那么一个村庄都会为此受益。所以,在他心里,慈善不是简单的数字。“一位普通的老大妈,倾其所有捐助了一个孩子,这种爱心值得我们所有人景仰,令所有冷漠的人羞愧。”
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很庆幸赶上了金色的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归侨企业家,朱奕龙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多年的海外生活以及回国创业经历,也让他深深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些感情融进他的思想,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感恩。
朱奕龙说,不久前,他随政协委员联谊会文化交流参访团赴台湾交流,和台湾地区“监察院”院长王建煊先生会晤。这位王建煊先生,一直热衷于在祖国大陆进行捐资助学等方面的慈善事业,是位慈善家。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人前一阵子采访王建煊先生对慈善的看法,他反问美国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谁?当美国人将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列举一遍后,王建煊说,错了,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是邓小平先生——因为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3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几亿人脱贫致富。“听了王先生这段话,我非常感动,对慈善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于我们党的领导,因为我们都是这个金色时代的受益者。”朱奕龙说,也是这样一次次的积累,让他对慈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什么是最大的慈善?”朱奕龙庄重地向记者重复了他在“慈善的力量——2011年中国慈善年会”上的一段即兴发言,那段话曾经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他自己。“作为一名海外归侨,和许许多多海外华人华侨一样,是祖国给了我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怀抱,做慈善多年以来,我深深感受到,慈善不止是捐款捐物,更不是施舍,那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传递、心灵的沟通。就像我每年都会收到许多孩子们的来信,知道他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生活得很快乐,这给了我强大的动力去做更多的慈善。我相信,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付出更多的爱心给周围的人群和社会,而这爱心不断地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期盼的。愿中华民族大爱永续、香火不断!”
短短一段话,让记者想起艾青那句有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记者:李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