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文化 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
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拥有数千万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和支持祖国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认为,我们要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就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鼓励华人华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住在国的发展以及住在国与我国的友好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住在国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借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龙 武:非常感谢朱奕龙副主席接受本刊的专访。我们知道您先后出巨资创办了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和银帝艺术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对于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朱奕龙: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说到创办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和银帝艺术馆,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还在西班牙打拼事业的我,与一位浙江老乡正在一家中国茶馆内细细品味着家乡的龙井茶。这时,隔壁桌上一位老人自斟自饮的同时高声吟诵起
这时,茶馆中的空气都凝固了,在座的中国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客人,都有些怆然。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华侨,由于老人思念祖国大陆心切,便用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家看到一副于右任先生所书的对联:“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立刻被这两句话所吸引,现在这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当时我特别喜欢这副对联,就问朋友能不能把这件作品转让给我,但朋友当即否决了。随后我开始“三顾茅庐”,多次到朋友家拜访,希望珍藏这件作品。朋友最终被我的真诚所感动,把对联送给了我。从此,我对于右任先生墨宝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拾。
十多年前,看到海峡两岸的关系比较紧张,作为一名归国华侨,我的内心很焦急,一直在思考,想要寻找一种方法来促进两岸的接触和交流,反独促统。在众多得力助手和文化界人士的支持下,我把目光投向了于右任。
随着对
去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原本计划在台湾的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于右任法书纪念辛亥展”,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整个筹备工作前后进行了近一年,但就在万事俱备,只待赴台展览之时,我们从台湾的一些媒体上得知,此次精心筹备的展览竟被台方纳入到了所谓的“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发现他们的这一政治企图后,我们断然取消了赴台展览。最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于右任书法展”在北京、丽水两地成功举办,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受到了书法名家、文化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为了提高于右任文化传播力,我还整理、编辑出版了《
收藏之于我,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文明和精神传承的民族,我们有历史,更要有未来;我们增强内生力,更要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可喜的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状况正在日益改观,我所做的收藏工作,只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海外传播力的一小部分。相信在全球化的当今,越来越多热爱中华文化的有识之士会加入这份事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全面崛起贡献心力。
海外侨胞是我国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龙 武:您认为侨联组织和海外侨胞在传播中华文化,存在哪些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朱奕龙:海外侨胞是我国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同样作为华侨的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舍文化不足以言华侨,舍文化因素,更无法认识华侨之本质。”“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共同性认可,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第一代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多是因为战争祸乱,第二代新移民则多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文化认同感决定了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崛起。如今,华人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而将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身为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侨华人,怎能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将成为影响和感染居住地文化的决定性力量。
另外,华人华侨的地理分布和行业分布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立体式传播。从地理角度上看,我国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分散”可以理解为分布范围广,可以说,全球各个角落都有华人的足迹。“小集中”体现在一国之内就表现为华人华侨聚居区,如“唐人街”“中国城”“华埠”等。这样的分布特点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横向传播。从行业深入的程度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型、知识型、投资型移民将会继续成为全球人才流动的主体,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输出将成为移民的主流。事实上,在第一代华人的努力下,第二代华人的整体素质已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政治权利和地位明显改善,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华人精英,这些精英在各自领域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为当地社会所接纳、认可、喜爱。从简单的文化迁移,到被动的文化同化,再到如今自觉的文化融合,中华文化中那些既有旺盛生命力、又被广泛认同的成分经过海外侨胞们的广泛传播,如今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何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传播中华文化的优势是我们长久以来十分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密切与海外侨胞及其社团的联系,当务之急是建立与新一代侨胞的联系,促进海外侨胞关系的和谐,加深乡谊亲情,加强与华侨华人世界性、区域性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以地缘、业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侨团的联谊活动;鼓励他们同居住地人民和睦相处,进入主流社会,为促进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侨联组织要继续广泛开展以“亲情中华”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用中华文化熏陶侨胞、凝聚侨胞,使海外侨胞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中国侨联拓展侨务公共外交的三个重点工作
龙 武:据我们了解,中央主管侨务事务的主体有五个,简称五侨。侨联是其中之一。侨联在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具有哪些特色?
朱奕龙:侨务公共外交是一种非传统的外交新形式,需要以对中国较为了解与友好的海外华侨华人为桥梁,通过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方式,让住在国的政府与社会公众了解发展中的中国,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核心是广大海外华侨的参与和支持。而侨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鉴于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侨务外交具有民间性、同质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支持华文教育。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教育是根本、是前提。在多年来与海外侨胞和华人社团的交往活动中,我们听到了许多海外乡亲的心声,我们也在维护侨益,为侨排忧解难等方面给予了重视与支持,其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侨胞们希望能在华文教育上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帮助。秉承“以侨为本,为侨服务”宗旨,各级侨联从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大力开展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活动,一方面鼓励国内的青年学生、归侨侨眷、退休人员到华文学校支教,集中全力为海外华文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编写海外华文学校使用的新教材,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对待华文教育,我们从不敢掉以轻心。就在去年,我们还举办了“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这已经是第十二届了,共吸引了全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万名中外学生参加,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影响甚广。
第二,开展海外联谊。一年来,中国侨联和部分地方侨联组团分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侨团活动,走访侨社,慰问侨胞,向广大海外侨胞宣传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通过参加海外侨团的联谊大会、恳亲大会等活动,加强同海外侨胞的深厚情谊,推动海外侨社的健康发展,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邀请中国侨联海外顾问、海外委员、海外青年委员和海外重要侨团侨领、传统侨社负责人回国参观访问和进行商贸考察,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在首次召开的中国侨联非洲委员联谊会上,我们支持中国侨联海外委员开展形式新颖的联谊活动,以增进与海外侨社之间的友谊,鼓励海外侨胞与住在国人民和睦相处,不断提升海外侨胞文明友好的形象。
第三,推动文化交流。中国侨联参与主办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黄帝陵祭祖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各级侨联开展的“亲情中华”侨胞青少年夏令营、寻根问祖、宗亲联谊、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独特作用。广东省侨联和广州市侨联联合举办的华人文化艺术节、北京市侨联举办的首都新侨乡文化节,成为促进各国华侨华人艺术交流、丰富海外侨胞和广大归侨侨眷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但丰富了侨胞的文化生活,同时增加了世界人民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侨务公共外交的作用和意义
龙 武:侨务公共外交无疑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侨务公共外交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朱奕龙: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及软实力建设的兴起,公共外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可以增强外交中的资源优势。崛起中的中国更需要公共外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海外华人华侨是开展中国全方位总体外交的独特资源,在实现我国各外交目标的过程中,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目前有五千多万海外侨胞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三千多万归侨侨眷工作生活在全国各地。在侨务公共外交中,广大海外华侨既懂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发展实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了解住在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他们是向住在国政府及公众介绍中国的国情、文化、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最佳宣传员。通过华人华侨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发挥他们“贯通中外”的巨大优势,从而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国家形象以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准确而清晰地向国际社会进行展示推广。发展侨务外交是中国开展对外交往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战略策略,广大海外华侨则是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就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鼓励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住在国的发展以及住在国与我国的友好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住在国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借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冬季号 总第12期
被采访人:朱奕龙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采访人:龙 武 本刊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