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心灵的爱国震撼
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的“于右任情结”
一位是已故47年的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志士,一生追随革命先行者
而另一位却是今年才刚刚只有47岁,已担任2年多的中国侨联副主席之职、大陆唯一一个企业家省级侨联主席的爱国归侨。
这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在16年前的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因一位耄耋之年的台湾老人不经意间吟诵的一首《望大陆》而将两者联系到了一块。
《望大陆》不仅在这个年轻人心里激起了一股股强烈的爱国热情,他还因此成为这个素未平生的已故老人的铁杆粉丝。归国后的他,不仅为了侨界工作不遗余力,更坚守这位老人遗愿,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他们中一位是曾多次想叶落归根回大陆却始终未能如愿,做了34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一位则是著名爱国归侨、大陆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
还有两天中国侨联、全国政协书画室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于右任书法展”就要开展。
在北京市国贸附近的一栋大厦10层一间并不豪华,但却很高雅的办公室里,中国侨联最年轻的副主席、著名归侨朱奕龙的脸上似乎看不出一丝喜悦。“虽然大陆纪念活动2天后将如期开始,这一点值得庆祝,但应该于
也许取消本次赴台交流活动,在一般人眼里,太平常不过,因为在两岸交流活动中,基于种种原因,在赴台最后一刻被取消的活动并不鲜见。但对于朱奕龙来说,这个现实无疑是对他十多年来夙愿的一次冲击。
《望大陆》激荡他的爱国心
16年前深秋的西班牙小镇的一个宁静夜晚,刚过而立之年的朱奕龙和往常一样,晚饭之后,带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来到小镇上一家中国人开的茶馆喝茶。因为只有在这里,当看到那些虽然并不互相熟悉,但大多数都是黄色面孔和讲着南北东西不同方言的中国人,他才会感到一种放松和安全。
来到西班牙几年,虽然各方面很都不错,但毕竟远离家乡数万里。和其他游子一样,朱奕龙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寂,也因此常常会思念故土、思念祖国和亲人。
就在朱奕龙和一个浙江籍老乡坐定不久,正惬意的品味来自家乡的龙井茶时,隔壁桌上一位耄耋老人吟诵的一首悲壮的诗句让他无法平静: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由于年轻,加上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交流之门并未打开。这首由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于1964年所作的《望大陆》,在大陆还鲜为人知,朱奕龙也是其中一员。
“凄楚、悲壮的诗句,加上这位老人发自肺腑的韵味似乎让当时茶馆的气氛瞬间凝固。”回忆起当时情景,朱奕龙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这是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华侨,由于表达他对当时台湾当局领导人鼓吹的“一边一国”和“两个中国”的不满,他用于右任晚年因思念大陆,却不能叶落归根的悲壮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他或因不满台湾当局时任领导人企图推动“台独”,宁愿最终命陨异乡。
朱奕龙说,就从那时起,《望大陆》成为他们许许多多根在大陆的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这位台湾老人吟诵《望大陆》的悲壮, 从此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而也正是这位台湾老人,让他从此与“于右任”联系到了一起,直至回国后,和今天。
爱国不分形式
“刚到国外,许多经营中餐馆的华人前辈告诉我,外国人观念上的障碍与藩篱,心底瞧不起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欺负中国国力弱,在当地几乎没有发言权,后来自己也深有感触。受祖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华侨华人经济实力迅速增长、顺潮而下的港澳台同胞,川流不息的海外华侨华人如雨后春笋般从大洋彼岸,海角天涯,梦寐般踏上了回国的归途。”朱奕龙说,他在西班牙的生意其实并不错,但是为了心中那一股股被《望大陆》激荡起的爱国热情得以实现,我也毅然放弃海外的事业,从西班牙回国。
“没想到,我回国后投身到祖国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参与和见证了近年来祖国建设蓬勃发展的历程。”回望十几年来的成就,朱奕龙将其归咎为好政策。
说到1996年从西班牙归国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朱奕龙说,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能留在宁夏。
15年前早春的宁夏,仍旧被一片灰暗笼罩,不见绿意。位于银川远郊的机场空荡寥落,这是一个连波音737都无法起降的小型机场,除了朱奕龙乘坐的飞机,再无其他航班。航站楼只有一层,没有行李传送带,朱奕龙和其他乘客的行李是用小卡车拉出来的,大家挤在航站楼外面的广场上,像赶集一样从车斗里往外扒自己的行李。这是当时宁夏留给朱奕龙的第一印象
朱奕龙说,在宁夏15年,所有企业家遇到过的困难他几乎都曾遇到;所有企业前进中可能受到的挫折银帝集团也不曾漏下。也曾有资金瓶颈、人才危机、技术难关……但都在发展的途中一一化解;不合时宜的制度被取消,不利发展的藩篱被拆除……宁夏和这块土地上的企业一起提升。
当年寻寻觅觅的朱奕龙和那间租来的简陋摊位,早已破茧成蝶,成为赫赫有名的银帝集团。朱奕龙则说:“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宁夏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一切有志之士在规则下尽情舞蹈。”2000年成立集团以来,银帝在宁夏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并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经济实体:宁夏银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银帝工贸有限公司、宁夏银帝置业有限公司……经营足迹涉及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矿产资源、文化传媒、高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
“能把自己企业做强的同时带动其他企业强大,这才是我在宁夏发展的宏图大愿。”就为这一愿景,他开始了“引项争百、创资过亿”的艰辛努力,并逐步归纳成“六引工程”,每到一处,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服华侨华人、外国外地朋友来宁夏求发展。
“爱国不分形式。”朱奕龙常说,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为当地发展发挥一点点作用,至于什么形式不重要。
在朱奕龙眼里,宁夏人民有着一种传统朴实和迎难而上的作风,但缺少大项目和大资金的带动。于是,他想用自己的人脉,为宁夏发展尽自己一份力。
他用和上海东方集团公司的老总因业务往来相识的优势,积极做其工作,动员东方集团去宁夏投资。在朱奕龙的多次邀请下,这位老总十几次到银川做市场调查,并聘请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专家来银考察论证,一次比一次有信心,最终决定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宁夏。后来这位老总感慨说,是朱奕龙让他认识了宁夏,是朱奕龙为他和宁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朱奕龙的多方努力下,侨居卢森堡的朋友来了,侨居加拿大的同学来了,福建省一个大财团也来了,他参与组织成立了宁夏浙江商会并担任名誉会长,带动一大批浙江人在宁从事商贸活动。
多年来,被朱奕龙以种种方式吸引来宁投资的客商已有数十位。吃着宁夏米,喝着黄河水,朱奕龙愈来愈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海固”。来宁之初还怀有一种“淘金”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将生命之根扎在黄河岸边的他,心中激荡的只有“拉兄弟姐妹一把”的实在价值。
在朱奕龙的眼里光替宁夏招商引资还不够,至少还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爱国这样一个高尚的字眼相提并论。
他说,爱国的形式没有固定的,但至少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光顾着自己挣钱,自己企业的壮大,如何让很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让弱势群体得到救助,才能体现一个华侨的传统美德。无论陈嘉庚还是其他华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为弱势群体解困。于是,朱奕龙,在企业稍微有一点点规模之后,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拿出来用于扶贫。
一次性为贫困农民捐赠1000台彩电,每年向希望小学和福利机构捐赠8000余份报纸,10年间为宁夏、江西、山东、浙江等地的贫困地区捐建了76所希望小学,并先后捐出上亿元善款用于抗震救灾、社会帮教、体恤贫弱疾困、援建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
诸如此类的例子多是被媒体发现的,但更多的捐款捐物,朱奕龙似乎并不愿意多说。“量不是最重要的。我捐建的学校都是在最贫困的地区,不去施以援手,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我们的付出,或许可以改变他们及家庭的命运。”
一个始终没有忘却的愿望
采访中,朱奕龙说,从回国创业开始,16年前的那个晚上,那个台湾老华侨吟诵的《望大陆》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中,16年来几乎每天都有,就像过电影。
而一想到那首充满悲壮和凄楚的诗句,和那位老人声声句句充满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的韵味。朱奕龙说,他都有一种幻觉,每次眼前仿佛都有一个老者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用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光眺望西北的大陆。也每每这个时候,更加让他内心无法平静。
正是这种每日萦绕心头的《望大陆》,让朱奕龙从归国不久后,就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接续两位老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渴望。
2003年,朱奕龙有了一次难得去台湾访问的机会,同行者大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期望游遍宝岛胜景,领略宝岛怡人风光。但朱奕龙带去的照相机里,除了大量于右任书法作品影像外,几乎没有个人照。
十多年来,朱奕龙跑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遍访于右任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所到之处,他都会不辞劳累,从残存的一些的线索中,寻找于右任书法真迹,不惜高价收藏。
截至目前,朱奕龙个人收藏的于右任书法真迹,高达412幅。
去年10月,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朱奕龙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的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并在宁夏银川市丽水家园文化广场正式挂牌。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听到这个消息后,专为其题写了院名,以表达对一代宗师
对于朱奕龙大量收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外界褒贬不一。赞扬者有之,认为其沽名钓誉者有之,甚至认为他收藏为了图利者也不乏其人。
然而,外交部一位曾经供职于西班牙使馆的老外交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时在西班牙时听说过他受感于《望大陆》,没有那样的经历的人,尤其在中国当时经济还不强大的时候,华侨的处境和他们对祖国的那份爱,一般没有旅居海外的人很难理解。朱奕龙的这个收藏举动正说明了他受到了著名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