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直以来,在港澳侨界全国政协委员中,活跃着不少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保护者、传播者。因为热爱,所以结缘。他们以文化孕育和谐,用文化凝聚力量,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朱奕龙在侨界,是位“名气”很大的人,他是中国侨联最年轻的副主席,是毅然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企业家,更神奇的是,他还兼任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说起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朱奕龙淡然一笑,“都是由一首诗开始的。”
17年前,朱奕龙正旅居西班牙。一个浪漫的夜晚,一个宁静的小镇,一家中国茶馆内,朱奕龙和一位浙江老乡细细品味着家乡的龙井茶。这时,隔壁桌上一位老人自斟自饮的同时高声吟诵起于右任先生的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餐馆中的空气都凝固了,在座的中国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客人,都有些怆然。”朱奕龙说,后来了解到,这是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华侨,由于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鼓吹“两个中国”,老人思念祖国大陆心切,便用于右任先生这首《望大陆》抒发感情。“这位台湾老人吟出来的这首诗,让我从此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与‘于右任’结下缘分,直至回国后到今天。”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奕龙在一位朋友家看到于右任先生所书的对联“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立刻被吸引,他直接请求朋友转让这幅作品,受到拒绝。“于是我‘多顾茅庐’,多次上门去‘欣赏’,终于磨来了这副对联。”说起那段往事,朱奕龙调侃中有些自豪,“文化,犹如滔滔江河水,滋润万物生长,又像巍峨高山,能挺起大地脊梁。为了传承传统的文化,我做的这些事情,值!”
此后,朱奕龙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了十几年在祖国各地和海外四方的搜寻,目前,他已经收藏了400余幅于右任书法真迹,碑刻遗珍200余件,2010年,他投资上千万元在宁夏银川成立了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去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在北京、浙江丽水两地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于右任书法展’,并先后编辑出版了《于右任先生墨宝》系列丛书和《于右任先生碑刻遗珍》,我希望通过传播于右任的爱国报国思想,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朱奕龙说。
今年的两会马上就要召开了,热衷于文化的朱奕龙又有了新的关注点,过去一年,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他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提案。“我会将这些提案带到全国两会。作为侨界委员,我也建议充分发挥侨联优势,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政协报》记者李荣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