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宁夏,聚集优势打造国家样板
【引言】
天蓝云白,山清水秀,是自然的生态语言;产业升级,百姓心安,是城市的发展追求;健康宜居,梦想成真,是大众的一生所愿。将自然生态、产业形态和社会“心态”和谐统一则是一个地区寻求发展的方向所在。
和谐也是生产力,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和谐既是方向更是动力!
建设和谐宁夏,如何实现?和谐宁夏的建设能否形成宁夏经验、进而成为国家样板?
驻宁全国政协委员给出了肯定答案:民族团结是宁夏的政治优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宁夏的“时代”优势,碧水青山塞上江南是宁夏的环境优势,将这些优势“打包”发挥,建设升级版的和谐宁夏不是梦想。
调整产业“外循环”,调养生态“内循环”,让产业与生态由“冤家”变“亲家”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同生共荣,是和谐宁夏建设的头号使命。
依托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倚能倚重特征较为突出是宁夏目前经济发展的特点。数据显示,宁夏高耗能产业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能耗占84%;2013年,以新建和扩建为主的外延扩张型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6.4%。由于历史等原因,工业发展的天平“沉”向重工,这种失衡不仅凸显了产业自身的代谢矛盾,也使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调的时候。“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都是宁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天赐良机。”刘金虎委员说,借助国家支撑,将倚重重工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到以资源优势为主的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以区域优势为主的商贸及经贸流通、以民族优势为主的清真产业上,是拉近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由“冤家”变“亲家”的最好途径。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缓和“外在矛盾”的同时,环境自身的修复与调养同样重要。“绿水青山、塞上江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极具竞争力的资源。”朱奕龙委员建议,在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应该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外调内养”达到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以改革密码破解各种矛盾,在医疗、教育、城镇化等多领域寻求“宁夏式”百姓心安
一定意义上,百姓心安即是社会和谐之福。就医、上学、就业、进城……哪一项都牵动着普通大众的神经。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而言,如何让百姓心安?
“宁夏连续多年实施的民生计划让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国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随着改革的深入,会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在继续加大民生计划惠民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要进一步用好改革利剑。”戴秀英委员建议,宁夏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积极“连线”国家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和项目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宁夏体量相对较小,便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全覆盖,要利用各种优势在深化医改、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走出一条“宁夏道路”。
“各种关系的平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如医患关系、教育的均衡关系、就业的供需关系等,在这些方面,宁夏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但仍需努力。”孙涛委员建议,在医疗领域,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急需人才“补仓”,应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建立人才流动导向机制,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发挥作用;结合宁夏实际,建立一整套统筹协调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资金筹措、健康保险、医保支付、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综合配套系统,从根本上消解医患矛盾。
民族团结,和谐宁夏的“源动力”
回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珍惜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局面,是当前宁夏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宁夏的一块金字招牌。
“宁夏从50多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欣欣向荣,既得益于中央的支持和自治区的努力,也得益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在深化改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今天,宁夏更应不遗余力地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优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使其成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源动力。”杨发明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推荐优秀教职人员在全区开展“卧尔兹”巡回演讲、举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等形式,在穆斯林群众中形成国家统一是福,国家分裂是祸的强烈意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模范清真寺”和“模范阿訇”评比表彰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教职人员队伍,使各民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而促进宁夏的开放和发展。(记者 马晓芳 吴少男)
天蓝云白,山清水秀,是自然的生态语言;产业升级,百姓心安,是城市的发展追求;健康宜居,梦想成真,是大众的一生所愿。将自然生态、产业形态和社会“心态”和谐统一则是一个地区寻求发展的方向所在。
和谐也是生产力,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和谐既是方向更是动力!
建设和谐宁夏,如何实现?和谐宁夏的建设能否形成宁夏经验、进而成为国家样板?
驻宁全国政协委员给出了肯定答案:民族团结是宁夏的政治优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宁夏的“时代”优势,碧水青山塞上江南是宁夏的环境优势,将这些优势“打包”发挥,建设升级版的和谐宁夏不是梦想。
调整产业“外循环”,调养生态“内循环”,让产业与生态由“冤家”变“亲家”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同生共荣,是和谐宁夏建设的头号使命。
依托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倚能倚重特征较为突出是宁夏目前经济发展的特点。数据显示,宁夏高耗能产业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能耗占84%;2013年,以新建和扩建为主的外延扩张型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6.4%。由于历史等原因,工业发展的天平“沉”向重工,这种失衡不仅凸显了产业自身的代谢矛盾,也使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调的时候。“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都是宁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天赐良机。”刘金虎委员说,借助国家支撑,将倚重重工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到以资源优势为主的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以区域优势为主的商贸及经贸流通、以民族优势为主的清真产业上,是拉近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由“冤家”变“亲家”的最好途径。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缓和“外在矛盾”的同时,环境自身的修复与调养同样重要。“绿水青山、塞上江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极具竞争力的资源。”朱奕龙委员建议,在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应该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外调内养”达到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以改革密码破解各种矛盾,在医疗、教育、城镇化等多领域寻求“宁夏式”百姓心安
一定意义上,百姓心安即是社会和谐之福。就医、上学、就业、进城……哪一项都牵动着普通大众的神经。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而言,如何让百姓心安?
“宁夏连续多年实施的民生计划让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国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随着改革的深入,会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在继续加大民生计划惠民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要进一步用好改革利剑。”戴秀英委员建议,宁夏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积极“连线”国家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和项目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宁夏体量相对较小,便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全覆盖,要利用各种优势在深化医改、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走出一条“宁夏道路”。
“各种关系的平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如医患关系、教育的均衡关系、就业的供需关系等,在这些方面,宁夏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但仍需努力。”孙涛委员建议,在医疗领域,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急需人才“补仓”,应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建立人才流动导向机制,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发挥作用;结合宁夏实际,建立一整套统筹协调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资金筹措、健康保险、医保支付、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综合配套系统,从根本上消解医患矛盾。
民族团结,和谐宁夏的“源动力”
回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珍惜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局面,是当前宁夏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宁夏的一块金字招牌。
“宁夏从50多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欣欣向荣,既得益于中央的支持和自治区的努力,也得益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在深化改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今天,宁夏更应不遗余力地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优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使其成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源动力。”杨发明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推荐优秀教职人员在全区开展“卧尔兹”巡回演讲、举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等形式,在穆斯林群众中形成国家统一是福,国家分裂是祸的强烈意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模范清真寺”和“模范阿訇”评比表彰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教职人员队伍,使各民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而促进宁夏的开放和发展。(记者 马晓芳 吴少男)
(作者:马晓芳 吴少男 编辑:wqq)
文章热词:
上一篇:两会过半“大数据”,300万条微博新看点
下一篇:中国人生态环保观重新觉醒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